地球1岁的样子_地球1岁的样子照片

神话传说
2024 01-29 12:30 点击:
地球1岁的样子_地球1岁的样子照片

       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地球1岁的样子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将我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地球一岁是多少年,也就是怎样才能知道地球一岁是多少年。

2.地球长什么样子呢?

3.地球在很早以前是什么样子的?

4.地球形成初期生命形态是什么样子的?

5.刚开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地球1岁的样子_地球1岁的样子照片

地球一岁是多少年,也就是怎样才能知道地球一岁是多少年。

       简单的就是说1.5万年前 人类曾被毁灭过```不知道是否真实 1900年,一些渔民从水下60多米处一艘公元前1世纪沉没的古希腊船中打捞上一些奇怪的金属片,竟然是一个十分精密、复杂的齿轮装置,它有3个轴,40个齿轮,其中有一个主齿轮竟然有230个齿牙和9个大小有序的刻度。 一群使用着笨拙石器的原始人正在那里一边喝着可口可乐,一边看着高清晰度的彩色电视机。在不可能的年代里发生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这就是目前科学的尴尬。有人说,这些都是"神"的印迹,但"神"又是什么呢? 不可思议的远古文明 1938年,中国考古学家纪蒲泰等人到青海南部的巴颜喀拉山地区考察时,在一个不太显眼的山洞里共挖出716块花岗石圆形体,中间稍四无孔,每块厚度约2厘米,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出许多十分规则的水波纹线条,极似现代的镭射唱片,上面还刻有许多现代人无法解读的各种符号。经过测定,这些石盘大约是正万多年以前的东西。后来,石盘几经辗转到达苏联,在莫斯科所作的各项科学分析表明,这些石盘含有大量的钻金属和其他金属元素,而且石盘的振荡频率特别高,这说明它长期用于高电压之中,仿佛石盘曾经带电,或者是某种电路的组成部分。 1962年,一位中国学者徐鸿儒教授根据当地的古老传说,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最终破译了石盘上的表意符号,译文是:特罗巴人来自云端,他们乘坐的是古老的飞船,后来飞船在着陆时损坏,这些特罗巴人只好藏身山洞。在巴颜喀拉山地区一直流传着有关特罗巴人的各种传说。实际上在西藏地区确实曾经生活过两个十分特殊的部落,一个叫朱洛巴,一个叫康巴,这两个部落的人种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人种都不一样,他们就生活在巴颜喀拉山一带,平均身高1.2米,瘦小柔弱,骨骼纤细,眼眶奇大,脑颅容量比一般人平均大100毫升,而且血型独一无二。这两个部落1935年被首次发现,1950年曾有一支考察队前往考察,但结果不得而知。有报道说,最近考古学家在这一带地区曾出上过身材矮小的人种化石,与传说中的特罗巴人和发现的朱洛巴、康巴人十分相似。这些特罗巴人是地球人吗?人类在1万多年以前能造出宇宙飞船吗? 在印度德里的一所寺院中,有一根铁柱,它饱受日晒雨淋已经几千年了,但却没有一点生锈的痕迹,因为它既不含硫也不含磷,至今人们没有发现类似的古代合金。难道几千年前人类就已经掌握了脱硫的冶炼技术?另外,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及爱尔兰等地,人们在1万多年的地质层中找到了铁钉。回万多年以前是谁制造了如此地道的铁钉?历史学家感到惊恐,因为这些发现同人们对早期人类文明的推测相去了十万八千里,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929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塞拉伊图书馆,人们发现了一张用羊皮纸绘制的航海地图,当然这不是原图,而是精美的复制品。地图上有土耳其海军上将皮里·赖斯的签名,日期是公元1513年。据查,赖斯确有其人,他是著名海盗马尔·赖斯的侄子。一生以大海为生的人,拥有一张航海图本来算不了什么,但他这张航海图却与众不同。这张地图上准确地画着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地理位置也准确无误,特别是将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委内瑞拉湾的合恩角等地也标注得十分精确。更令人惊叹不已的是,这张地图上竟然十分清楚的画出了整个南极洲的轮廓,而且还画出了现在已经被几千米厚的冰层覆盖下的南极大陆两侧的海岸线和南极山脉,其中尤以魁莫朗德地区最为清晰。 南极洲现在公认是1818年发现的,比赖斯的地图晚了300 多年,而且南极大陆被冰层覆盖也是15000多年以前的事情了。这幅地图的存在说明,在南极大陆还没有被冰雪覆盖以前,曾经有人画出过当时的地理面貌。但是,人类在15000多年以前还处于原始石器时代,当时既到不了四周环海的南极地区,也不可能有绘制地图的先进文化,那么这幅地图的原作者又是谁呢? 1531 年,奥隆丘斯·弗纳尤斯也有一张古地图,上面标出的南极洲大小和形状与现代人绘制的地图基本一样。这张地图显示,南极大陆的西部已经被冰雪覆盖,而东部依然还有陆地存在。根据地球物理学家的研究,大约在6000年以前,南极洲的东部还比较温暖,这与弗纳尤斯的地图所反映的情况十分吻合。 1559 年,另一张土耳其地图也精确地画出了南极大陆和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线,使人惊讶的是,在这张地图上有一条狭窄的地带,像桥梁一样把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连在了一起,地图上所表示的无疑就是现在的白令海峡地区。但是,白令海峡形成已经有1万多年了,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中间的这条地带就是在那时消失在碧波万顷之下。不知为什么,这张地图的作者竟对1万多年以前的地球地貌了如指掌,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还有一桩怪事发生在古希腊一张普托利迈斯年代的地图上。人们从这张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瑞典还被埋在厚厚的冰层下,而这个地质变动的年代已经距今很远很远了。 这些地图是否正确呢?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1952年,美国海军利用先进的回声探测技术,发现了南极冰层覆盖下的山脉,与皮里·赖斯的地图对照,二者基本相同。这不亚于在科学家的头顶上炸响了一枚巨型炸弹,在震惊之余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是谁在1万多年以前绘制了如此精确的地图和后人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科学的发现就好像与人故意作对一样,总不让人们安安稳稳呆在已有知识的象牙塔里。 40年来,人们开始把考古的目光从大陆转向海洋,以期有更惊人的发现。果然,人们在古巴大陆架下发现了一个面积5公顷、沉没海底近1万年的古建筑群,内有多条街道,路面都是用石板铺成的,石条门框,石块雕刻,甚至还有石板棺材,俨然是个石头的世界。回万多年以前,人类刚刚进入新石器时期,怎么可能有如此的建筑技术呢?难道雕刻石像、开凿石料的工程都是用石器和骨器完成的吗? 1919年前后,根据卡罗林群岛的土著人传说,南马多尔一带有大量的宝藏,欧洲、日本、中国的探宝者纷纷前往。后来日本接管了该处,派潜水员下洋觅宝。潜水员都报告说,水下有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城市,街道、石柱、石房上都长满了珊瑚。这座城堡据估计是由40万块玄武岩石筑成,每块石板长3.6-8米,大多重10吨以上,还有一条875米长的围墙,最高处可达14米。这座城堡沉入水底同样有1万多年了。大洋洲上的许多孤岛本来就不适合人类大规模居住,在远古的年代是什么人到此搬动10吨以上的石块建筑了这样一座城堡呢? 这些远古的遗迹使科学家们迷惑,因为人们无法确知这些遗迹的准确含义,也无法将它们所代表的文明程度与我们已有的历史知识统一起来。 根据现代天文学的研究,距离我们太阳系最近的恒星叫天狼星,它的直径是太阳的2倍,大约离我们有8.7光年(光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光行进一年的距离称为光年)。据古史记载,天狼星的颜色曾经发生过从红到白的变化,这引起了古天文学家的疑惑。19世纪中叶,一位名叫白塞尔的德国天文学家发现,天狼星的运动呈有规律的波浪式变化。于是,他大胆假设天狼星应该还有一颗伴星,它们组成一个双星体系。不久,天文学家就在天狼星的旁边找到了这颗伴星,它的亮度为8 等星,人们的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天文学界将这颗伴星称为天狼B星,它是一颗由红巨星衰变而成的白矮星,本身密度极大,每立方厘米重达100吨。但从红巨星通过大爆炸衰变成白矮星,一般需要几百万年的时间,人类至今还没有观察到一例。 20世纪30年代,一位法国科学家深入非洲马里共和国西部与世隔绝的荒漠地带进行考察,不意间发现了一个叫达贡的土著部落。他们很落后,当时还过着原始人一样的生活。但是,就是这个落后的部族却让法国科学家大吃了一惊。 他们告诉来访的法国人说:天狼星有两颗卫星,其中一颗叫"波"星(天狼B星在达贡人的土语中被称为"波"星),"波"星是所有星中最小而最重的星,当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后不久,"波"星突然发生大爆炸,以后逐渐变暗,天狼星的颜色变化就与这次大爆炸有关。更令法国科学家惊讶的是,达贡人竟然知道天狼星的旋转周期是50个地球年,并说天狼星还有一颗C星,那是一颗纯水的星,比地球上的水要多得多,它的重量是天狼B星的1/4,旋转周期也是50个地球年。好一个达贡人,让法国人差点惊掉了下巴。人们无法想象,一个与世隔绝的土著部落对天狼星的了解竟比天文学家还要多,他们的这些知识是从哪里学到的呢? 神秘的埃及金字塔中不断有新闻出现。一组来e日本的考古学家与埃及专家合作,共同对神秘金字塔进行了新的考察。结果,他们在金字塔内发现一具男童尸体,年龄大约10岁左右。在这个男童的胸腔里,有一个很像心脏的仪器,是经过精密的外科手术安装进去的。人造心脏的研制成功是20世纪80年代人类医学的创举,谁能相信上述发现是远古时代的杰作?谁能想象一群原始人在点亮的火把下,用笨拙的石刀剖开这位男童的胸腔,将一个制造精美的人造心脏植人体内,再用粗糙的羊毛线将创口缝合起来,于是奇迹发生了,这个男童竟活蹦乱跳地走下了当作手术台的石板。这可能吗? 同样,世界许多不解之谜至今还静静躺在一些古老的图书馆里,从这些图书馆保留的上古文献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文明社会。 中世纪的天文学家柯帕尔尼克斯,他首先提出了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观点。但他在向罗马教皇提交的论文序言中却写到:"我是在读了古人的书之后,才有地球是运动的这种看法。"我们已经无法知道柯帕尔尼克斯读的是什么书,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读的书比人类认识到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观点要早得多。 公元 7世纪,亚美尼亚著名学者A·希拉卡奇也见到过同样内容的古籍,这些古文献记载说:地球是一个圆形的球体。另外,犹太人的经典《巴拉》也说到:"人类所居住的地球,像球一样旋转着。当其居民有的在下面时,其他的人就在上面。当地球的某一地区是黑夜时,其他地区就是白昼。还有,当某一地区的人在迎接黎明时,其他地区正笼罩在夜幕之下。"奇怪的是,什巴拉》显然不是这一观点的发现者,它也是在转述更远古的文献。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中世纪的哥白尼第一次主张太阳中心说,认为地球是围绕太阳在旋转。为了坚持这一科学的发现,布鲁诺竟被意大利教会以异端邪说的罪名烧在百花广场。而上面我们提到的几种文献都比哥白尼早了几百年,有的甚至几千年,如此说来,布鲁诺的简直是命运开的一个恶意的玩笑。 18世纪,有一位名叫斯维伏特的著名作家,他非常留心上古的文献。他在研究一些古代文献的时候,知道了火星有两颗卫星,并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150多年以后,天文学家果然在火星的周围发现了两颗卫星,一颗名叫弗波斯,一颗名叫蒂摩斯,时间是1877年。而且天文学家观测到的两颗卫星运转的规律与周期,竟然与斯维伏特从上古文献中得到的结果非常接近。 实际上,欧洲中世纪天文学家的许多科学发现,与其说是从观测天空中得来的,还不如说是从古代人的书中得到的。然而,这些记载于古文献中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呢?知识的主人又到哪里去了呢?印第安人的古文书《波波卡·乌夫》中这样写道:最早的人类"精通世界上的一切事情,他们环视一下四周,马上就能看透天体和地球内部的各个角落。他们连隐藏在深深黑暗中的东西都能看到。他们动都不动,转眼就能看透世界。也就是说,他们从自己所在的地方就能看透全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无与伦比地聪明、贤明……"难道是这些人创造了上述来历不明的知识?他们与我们今天的人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节选自《人类曾经被毁灭》一书

地球长什么样子呢?

       最初地球是在太阳系刚刚形成时期的星云形成的.由于星云中质量较大的颗粒状尘埃聚集,而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较大的新的星体也就是地球.最初地球上没有大气,地轴也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没有四季之分,在太阳的照射下和小行星的不断撞击使之地球的温度逐渐达到了2000摄氏度以上.各种物质均以液态的形式存在(此时说成是火球也不过分)所以在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下较重的物质(绝大部分是铁)逐渐向地心沉积逐渐形成地核,而较轻的物质则向地表上浮逐渐形成地壳.由于地核是由金属(绝大部分是铁)构成所以在形成地核的过程中由于电子的因素而逐渐形成了磁场,继而形成磁极也就是现在的南北两磁极.此时的地球上还是没有大气的存在的.由于地球的质量在不断增大所以它的引力也就不断增大,终于在地球停止增长后的一段时间后,一颗比地球体积稍小的行星(注意:不是小行星)与地球以大约45度角的方向相撞,行星碎裂地球也受到重创,导致地轴倾斜了大约30多度,所以才有四季的形成,相撞所形成的尘埃没有脱离地球的引力而逐渐聚集形成了我们的月球!(偶下班了,其余的明天回答!) (继续上次)由于在小行星带有很多以固态水形式存在的小行星在木星的强大引力下有的偏离轨道后与地球相撞(也有很多彗星),小行星(或彗星)溶化后形成水蒸汽.由于地球磁场的形成使地球受太阳风(带电粒子)的吹拂逐渐减轻同时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使之大气层逐渐形成但此时还是很薄.经过亿万年的积累,地球的温度逐渐下降,从小行星和彗星带来的水经过汇集逐渐形成雨水而降落到地面,经过汇集后逐渐形成海洋.在这期间月球也逐渐形成.在月球的作用下促成了地球上海洋潮汐的形成,海洋形成后地球的温度才降到适合生命的出现.生命出现之后我就不再赘述了.所以地球形成的过程应该是:星云--大行星(火球)--地球(无水)--现在的地球(75%的水)(完)

参考资料:

建议楼主经常看看《探索》节目,我认为节目很好

地球在很早以前是什么样子的?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地球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正圆球体,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南北半球也不对称:北极略为凸出,南极则略为凹进。另外,地球以及地内物质始终处于运动中,地球的形状也一直在变化。

地球的演变

       地球是太阳系中由内及外的第三颗行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距太阳约1.496亿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以及磁场。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新研究发现每年5000多吨外星尘埃落在地球上。

地球形成初期生命形态是什么样子的?

       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地球演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地球圈层形成时期,其时限大致距今4600至4200Ma。46亿年前诞生时候的地球与21世纪的大不相同。根据科学家推断,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炽热液体物质(主要为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岩石等)浮在地球表面,这就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2、第二阶段为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其时限距今4200-543Ma。地球自不间断地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就这样,原始的海洋形成了。

       3、第三阶段为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显生宙延续的时间相对短暂,但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加之地质体遍布全球各地,广泛保存,可以极好的对其进行观察和研究,为地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建立起了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扩展资料:

       对地球的认识:

       在中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着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终于发现,有一些客观现象是无法用早期的那种直观而质朴的观念来解释的。实践迫使人们不得不修改原来的错误观念,于是便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设想,这就产生了“浑天说”。

       人类进行了很久的探索,最早由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现代探测技术的运用,人们最终发现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发达的科学手段为地球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通过实测和分析,人们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8.38公里,极半径为6356.89公里。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

       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因此,地球被叫做“梨形地球”。确切地说,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

       百度百科-地球 (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

       百度百科-地球形状

刚开始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本文章只代表个人看法,不作为科学依据。

        生命需要能量养分来维持生命活动,但是初期的地球真的能够提供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养分吗?当时除了核辐射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所以我推断,地球初期的生命可能是摄取核辐射作为养分能量来维持。

        说到补充能量,我们作为高级生命体往往会想到是食物,但是能量的真正形态其实是“电”。因为如果没有电能,细胞就无法让自己生存下去。原因正如同先前所述,一切物质包括细胞都是由原子组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要想让原子维持稳定的状态环境,就必须有足够的电能来牵引住电子。这样物质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化,所以原子核和电子保持着一种互相平衡的稳定状态。

       反过来看看细胞,它是会成长,分裂,繁殖,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因此必须取得电能,让自己保持在最恰当的平衡状态上,使电子稳定下来。假如细胞无法取得适当的电能,电子就会脱离原子核,飞出原子之外,原子被损坏,细胞自然也会遭到破坏。

        其实需要电能的原因还不止于此,电还能产生热能作用,能在生物体内促成各式各样的化学反应,其中就包括了制造细胞膜以及产生细胞所需要的物质,,,。

        当时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放射性物质,因此,这个时候诞生的生物就是利用放射性物质释放出来的核辐射,来摄入维持生命所需要的电能。可是真的有可能把核辐射当做养分能量吗?

        核辐射是指高能量的流动性电子能量,大规模的核分裂和核融合进行时,会释放出大量级别电子四处高速运动,而这些电子就是核辐射。(所以核辐射也叫做电离辐射)

        暴露在核辐射中的生物之所以会快速死亡,是因为在稳定的原子核和电子间,闯进来多余的大量电子能,引起过载电流,使得细胞遭受破坏或发生异常增生。细胞若呈现异常增生的状态,例如:癌症,就是表示细胞内的电子能量过多,过载。此时只要进行放电,将多余的电子能排出即可。核辐射本身就是电子能的能量体,或许地球最初的原始生命可以透过核辐射摄取电子能,将其转换为电能,进而消耗在生命活动中,或者在细胞分裂时用来稳定原子。

        当生命活动即将终结时,无法再摄取电子能,原子也就会变得无法维持稳定状态而死亡。最终细胞四散,接着又出现了以其为养分的新生命体,我觉得这应该是当时的生命演化。

        而现实世界确实存在这种生物,一种名为光合细菌的厌氧性细菌。它会吸附核辐射,并将其清除掉。当年日本广岛被核爆以后,植物学家也证实了当地长出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植物。也就是说,至今地球仍然存在以核辐射为养分的生物。

        以核辐射为养分的细胞生物在原始地球上诞生,在地球上的放射性物质被清除净空前,它们肯定盛极一时,但是随着养分来源核辐射消失后,它们也随之而灭亡了。以其尸体为养分的细胞也因为养分消失,而失去能量来源,此时便出现了另外一种新形态生命体,这种生命靠着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制造新的能量,它们也是藻类的近亲。植物得到光合作用的能力,也是一种戏剧性的改变,因为光合作用过程中会产生氧气,接下来,依赖植物制造出的氧气为生的生命体也诞生了。于是形成了一种生生不息的绝妙循环,新生命体(也可能是动物)透过呼吸排出二氧化碳,植物在靠着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

        地球这颗行星很可能是通过一连串的生物反应,才从不适合“好氧型”生命生存的环境,慢慢转变成为适合“好氧型”生命生存的环境。所以,生命的出现是为了让地球这个巨大的放射性物体得以净化。

        那生命又是依靠什么进行了复杂的进化呢?

        待续,,,,,,。

       地球胎形成开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是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通过火山喷发等作用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好了,关于“地球1岁的样子”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地球1岁的样子”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The End